战国时期六大著名刺客(图文)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些人,他们成就了历史,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行为,甚至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的只是在故事里、史诗中字里行间的几个不起眼的代号;他们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成就事业,用生命来眷顾爱人,不管成败,他的惟一代价就是生命;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明知道前面是一条死路却还一往无前,这是何等的气概!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刺客是六大刺客,即曹沫、专诸、要离、豫让、聂政、荆轲

1、曹沫

    春秋早期人,是鲁国的刺客。在六大刺客中,年代最早。古书对他的名字有许多不同写法,其中一种是曹刿。这两个名字是属于同一个人(详拙作《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过去,我们在《左传》中见过这位先生,名作曹刿。他曾在长勺之战,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治气之术,出人意外地打败了齐桓公,因而受到毛泽东的称赞。此人出身卑贱,但足智多谋,想为鲁庄公献计献策。他的老乡说,打仗是人家贵族的事,你不要多管闲事,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一定要插手,结果证明,他确实是优秀的军事家。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举例很多,其中就有他。

    这是一种记载。另一种记载,是《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司马迁笔下的曹沫主要是勇士,他“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任为将。鲁与齐战,三战皆北,被迫在柯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庄严的仪式上,曹沫突然用匕首顶住齐桓公,逼他退还鲁国的土地。在死亡的威胁下,桓公被迫答应。一经承诺,曹沫立刻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脸不变色心不跳,说话和原来一模一样。

    这些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曹沫不是贵族,而是卑贱者中的聪明人,他不会像贵族那么死心眼(如相信“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卑贱者爱使用非常手段,即贵族不耻的糙招,特别是在实力悬殊、强弱不敌的战争中;第二,曹沫参加的战争,正是这样的战争,齐国非常强大,鲁国非常弱小,他以奇谋侥幸打败齐桓公,但三战皆北,不能扭转战局,万般无奈,才铤而走险。他的成功是靠两点:一是齐桓公地位高,名气大,他老人家怕死,曹沫不怕死;二是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说话非同小可,不便在庄严的会盟仪式上出尔反尔,管仲劝他不可背约。这两条都是抓住了贵族的弱点。当然,在其他古书中,还有汉画像石中,这次劫持,参加者还有鲁庄公。逼急眼了,鲁庄公也放得下架子。

    道理很简单,穿鞋的打不过光脚的(当然,这只是事情的一面)。 现在,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中,我们发现了曹沫的兵法,名叫《散蔑之陈》。它的出土有一个意义,就是证明了我的看法,恐怖活动和兵法有不解之缘,两者不一定是对立的东西。正规的战法是战法,不正规的战法也是战法。

2、专诸
 

    年代比曹沫晚,是春秋晚期人,事见《刺客列传》,乃吴国的刺客。他和曹沫不同,只是个重诺轻死的亡命徒,类似侠客。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善遇专诸,答应死后为他赡养老母弱子,目的很明确,就是派他搞刺杀。刺杀是为了政变。其结果,必然是一死。这些都很清楚。但他和曹沫不同,曹沫所行,其实是劫持,不是刺杀,严格讲,是属于下面要谈的另一类。劫持,是以被劫持者为人质,提出各种要求(如赎金),杀人并不是最终目的(虽然其结果,常常和刺杀一样,人质还是死于非命)。

    专诸和曹沫,共同点是不要命,勇敢。孙子讲御兵之法,说吴、越世仇,同舟共济,也会齐心协力,关键是死无退路。人心都是肉长的,勇是逼出来的。当兵的也是人,没有多余的命,令发之日,泪流满面,效死拼命靠什么?曰“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孙子兵法·九地》),“诸”就是专诸,“刿”就是曹刿(即曹沫)。他们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刺客(注意,劫持者也算刺客)。

3、要离
 

    也是吴王阖闾的刺客。吴王派他刺杀另一个吴公子,名叫庆忌。要离是个枯黄干瘦风吹都要倒的弱者,庆忌是个武艺非凡膂力过人的壮汉。要离断臂刺庆忌,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刺客列传》不载),也是惊天动地。这事在战国时期很有名。如唐且使秦,拒绝秦王的无礼要求。秦王威胁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天子之怒”吗?“天子之怒”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反问说,那大王听说过“布衣之怒”吗?“布衣之怒”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当时,他举了三个刺客,一个是专诸,一个是要离,一个是聂政,其中就有要离。说罢“挺剑而起”。结果是“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战国策·魏四》)。

4、豫让
 

    战国早期人,是晋国的刺客。此人也是亡命徒,他受过智伯的大恩,非常忠诚。赵襄子杀智伯,漆其头骨以为饮器,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为此,不惜残身毁容,隐姓埋名。先装受过刑的残废,给厕所刷墙。后装麻风病人,把自己弄成哑巴。两次刺杀都不成功。襄子感其诚,解衣令之刺,让他撒气,然后伏剑自杀。这是决意恩仇的个人行为(和《游侠列传》有交叉),不是由政治家导演,也许够不上“主义”。但刺杀和劫持,从法律角度讲,是最低级的犯罪形式,它们和称为 “主义”的活动在形式上无法区分。

5、聂政
 

    战国中期人,是韩国的刺客。聂政刺韩累(韩国的相邦),也属于快意恩仇。事见《刺客列传》,不必多谈。他的故事之所以出名,是烈士背后还有烈女,即聂政的姐姐,名叫聂荣(也作“聂嫈”)。弟弟死了,无人收尸,姐姐发现,终举其名,最后哭死在尸体旁边。郭沫若写过一个剧本,叫《棠棣之花》,就是歌颂聂政和他姐姐。

6、荆轲
 

    战国末年人,是燕国的刺客(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又入燕),也见于《刺客列传》。这是距司马迁最近,他亲自做过调查(向熟悉此事的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请教),着墨最多,记述最详,也最震撼人心的刺客。故事比较复杂,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必多谈。有趣的是,最近陈凯歌拍了《刺秦》,正是讲荆轲刺秦王。电影主题很前卫(但艺术水准不怎么样,窃以为),秦王要搞“全球化”,但杀人盈野,太残酷,荆轲代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祖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想去除掉这个暴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乃千古绝唱的慷慨悲歌。但他这么干,岂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有人会提傻问题

点击查看 名人传记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成过程。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经典典故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经典典故
  • 图解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四种货币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互相征战,互相竞争,也是政治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更是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迹..

    图解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四种货币
  • 战国时期的“阴阳学说”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a..

    战国时期的“阴阳学说”
  • 论析道家与战国时期的宗教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有东西南北之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一次大融合时期。来自南方荆楚地区的道家就是从这股滔滔洪流之中涌出的一股思潮。《左传》昭..

    论析道家与战国时期的宗教思想
  • 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函谷关在当今的什么地方?

     函谷关之战是前318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咸阳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

    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函谷关在当今的什么地方?
  • 青白江城发现战国时期船型葬墓群

            高速路旁边,竟然挖出战国文物?今年2月,为配合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的青白江段建设..

    青白江城发现战国时期船型葬墓群
  • 日本战国时期历史的概述

    日本战国时期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多数人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

    日本战国时期历史的概述
  • 日本战国时代​: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

    日本历史战国时代的介绍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

    日本战国时代​: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
  • 日本战国三杰:先后称霸日本战国时代的三位大名

    日本战国三英杰,指的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为统一日本做出杰出贡献的三位战国大名,他们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1、织田信长织田信长(Oda Nobun..

    日本战国三杰:先后称霸日本战国时代的三位大名